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TXT下载

三四中文网->窃隋TXT下载->窃隋

正文 第 42 部分

作者:未知        书名:窃隋        类型:高辣文       直达底部↓       返回目录

一秒记住 三四中文网 www.534zw.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i.534zw.com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据主位,宇文小麻杆儿率先开口道,“几位既然都没走,那就是决定留下来了!这,很好!”

    “既然大家都决定跟着本侯干了,本侯这里可以承诺,不会亏待了大家,只要你有能力,又足够忠心,在本侯能力范围内,不会吝惜给你升官!此外,大家物质生活上有什么要求,也尽可提出来,只要要求合理,又本侯可承受范围内,本侯都会尽量满足大家。”

    “好了,现在开始转入正题。”

    “关于大规模兴办义学之事,光凭我们这几个人是不够的,现在招到的那一百教书先生也远远不够。依本侯之见,最少要招三百名以上的教师,而且也不能局限于目前的这些教只会教四书五经的先生,术算、天文、医学、墨家、道家等各种学科方面有所特长的人都可以列为招聘的对象。只要他有学问又肯服从我们的管理,都可以请起来授课,待遇方面可以从优。当然了,这事儿目前还算不得最紧要的,我们的义学刚刚开办,这些科目的教师不需要一步便全都到位,毋须着急,只须大家平时多留意一下即可。”

    “当前最紧要的工作是校舍的建造、生员的招收,以及教员的培训。”

    “建造校舍之事不需要众位C心,自有本侯和许国公府的人沟通,许国公府会安排专人处理此事。”

    “至于生员嘛,本侯的想法是,此次,我们义学的招收对象暂定为五至二十岁青少年。至于第一批生员,可先从乐平公主府、南阳公主府、许国公府、本侯的武侯府以及左卫军等处着手,各府下人、佃户的子女,左卫军众军士的子女。只要年龄适合,都可免费入学。如此,一来生员方面有了最基本的保证,二来么,这些人也比较好管理。”

    “本侯估计这四府再加上左卫军所属,能够招收到的适龄生员,总人数应该不少于三千人。”

    “待到第一批学院入学三个月后,各项工作应该都已经基本运转正常了,再面向所有大隋子民公开招生。若是一切顺利的话,有可能,最终这义学的规模会不少于万人。”

    “所以,一旦正式开学,大家的任务都会很重,希望大家心里都有个准备。”

    “不过招生的工作也不需要大家C心,本侯自会与各府及左卫军方面协调商议。”

    “如此,那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教员的培训问题了!”

    “前面本侯也已经说了,此番义学招生,是面向五至二十岁的青少年,这些生员的年龄差别幅度太大,而且,又由于出身不同,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基础知识千差万别。”

    “而先前我们招收的那些个先生,由于个人学识、修养甚至经历上的差别,对于传授知识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所以,若是任由这些人自由发挥,必然导致教学成果参差不齐。一个不好,误人子弟,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有鉴于此,本侯决定在义学之中实施标准化教学。”

    “所谓标准化教学,就是对义学教育制定一套共同的、可重复使用的教学规则。”

    “比如,学员我们可以按照年龄对其进行分级,五至六岁为蒙学,对于这起年龄的学员,我们以启蒙教育为主,主要教授千字文、音律启蒙、及一百以内的加减乘除法运算等等。而教授这个年龄学员的教师,只要掌握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即可胜任。”

    “七至十二岁的学员为小学,对于这个年龄段学员,我们开始教授其最基本儒家六艺,并开始让其开始学习一些其它的如道经、医术之类的最基本知识。”

    “十三至十六岁为中学,这个阶段主要是对小学知识的强化学习,可让学员开始系统完整学习儒家六艺,并深入学习各家学问。”

    “十七到二十岁为大学,这个时候,可以结合学员的前几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再根据学员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科:好武的分入武学分院,专门学习兵法武艺;喜文的单列为文学院,专门研究古今文学;有心学医的则独自分成医学院,让其专门研究救死扶伤的学问;其它各科也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分类,如琴棋书画农商工等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针对各个阶段学习目标的不同,制定出难易程度与之相对应的教材,届时,只要我们的教员将教材上的知识都掌握了,便可以按部就班地依据教材给学生们上课。甚至,我们还可以制定出一份标准化的教案来供教员参考……”

    “而大家现在的任务,就是在三个月内,初步编写出一整套可供各年龄段学员学习使用的教材来!”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哈十八”查找本书最新更新!

    第三卷 大业年间(。) 第二百一十章 准备开学了

    从午后便开始开会,等到宇文小麻杆儿给沈君道小老头和魏征等人开会完毕,已经日薄西山了。(哈十八。纯文字)

    不过,宇文小麻杆儿开会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待到散会之后,不论是魏征等三个小青年,还是沈君道和和徐德言这俩小老头,都是神采奕奕、干劲十足,俨然有了崭新的人生目标一般。

    随后的时间里,在宇文小麻杆儿的亲自主持下,由沈君道、徐德言两个老头充当主要帮凶,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做各队小头目,又有左卫军中的那些个长史、参军共同参与出谋划策,由武侯府、许国公府的一众书佐充当一线打手,大隋第一批大、中、小学及蒙学的教材编制工作终于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最先出弄出成果的,自然是宇文小麻杆儿这个老大。

    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宇文小麻杆儿基本把蒙学的教材编撰完毕。

    除了前南陈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著的《千字文》被原封不动地选入了蒙学教材之外,宇文小麻杆儿又淘弄出了一堆的儿童启蒙读物,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此外还有个位数的乘法口诀,以及一至一百的数字列表等。

    见识到了宇文小麻杆儿弄出来的这几本儿童启蒙教材之后,不论是老一辈儿的沈君道、徐德言,还是年轻一辈儿的魏征、房玄龄等人,尽皆慨叹,宇文小麻杆儿这个武侯,当真是,才高八斗,让人叹为观止。

    然后众人便感觉到,鸭梨山大!

    老板都这么卖力地干活,几天时间就编出了如此多的、堪称经典的教材,那我们这些打工仔,总不能白拿人家的工资吧?

    更何况,俺们可是文化人来着!而老板呢,不过是个当武夫而已!要是俺们这些文化人连文的都比不过那武夫,那可当真就是,把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

    放下沈君道、魏征等一众文化人如何发奋图强、奋起直追暂且不说,这厢,没过几天的功夫,宇文小麻杆儿就又弄出了一堆的新东西,这次不是蒙学读物了,而是小学读物。

    这次,宇文小麻杆儿弄出来是一大堆稀奇古怪的符号,一共分为三组,包括汉语拼音方案、标点符号及数字符号。

    当沈君道等人再次看过自家老板的杰作之后,便彻底被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了!

    汉语拼音方案包括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四大类,可以说是囊括了所有汉字的声韵规律。这个东西一旦做为标准得以推向全国,可以想见,百十年后,整个华夏,基本上就不用在为方言的问题发愁了!

    至于说那个标点符号,若能推广开来,则有可能彻底解决因为句读不明确带来的各种问题!这东西的功效,相对于读书人而言,几乎是不次于仓颉造字。

    而最后一个数字符号,看似简单,也实则意义非凡,可以说是开启了数学做为一个独立学科发端。因为宇文小麻杆儿弄出来的这个数字符号,可不是用汉字来书写的,而是采用一种非常简化的符号——阿拉伯数字。这东西,易写、易记,对于帐房来说,其异议不下于算盘这种神器!

    做为文化高深的读书人,仅仅是粗略地了解了一番,沈君道等人便明白了,宇文小麻杆儿搞出的这几个标准化教学模版,绝对是意义重大,仅凭其中任何一项,都足以让其作者名垂青史了!

    感慨于宇文小麻杆儿高深文学造诣和渊博的知识,沈君道和徐德言两个文化小老头和魏征、房玄龄等一众文化小青年愈发的卖力地埋头开展教材编撰工作,很是有几分头悬梁、锥刺股的意味。

    前后历时约三个月的时间,魏征等人终于初步弄出了一整套从小学到大学的教材来。

    不过是三个月的功夫,包括沈君道、徐德言俩老头在内,还有魏征、房杜三人,及其手下的那百余书佐、教员等等,几乎是所有人,最少的也头体重减少了十余斤!

    累啊!

    可怜的沈君道和徐德言俩老头,原本半黑半白的头发,如今更是已经到了基本全白的地步!

    编写教材这工作,看上去似乎没啥难度,可实际上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尤其是在时间还这么紧的情况下!对编书者的脑力消耗实在是太大了!

    想当初,南陈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为了编写千字文,那可是一夜白头啊!

    如今沈君道和徐德言这俩小老头还能留下几根黑头发,那已经算是侥天之幸了!

    当然了,仅从文学造诣上讲,沈君道等人编写出来的教材,也远不如周兴嗣的千字文经典,而且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文章,都是从历代先贤的典籍之中遴选出来的。更兼其中还有少不是得了宇文小麻杆儿指导滴!

    教材完稿后,剩下的便是审核、修订,然后再付诸雕版印刷了。

    由于先期策划之时各方面考虑还算比较充分,所以,教材审订的工作量并不是特别的大,但由于只有宇文小麻杆儿和沈君道、魏征等几个主要人物参与,所以这份工作也并不算轻松。

    等到所有教材最终定稿,在雕版印刷完毕,已经是又过去近一个月的时间了。

    这里面有一个小C曲,那就是印书的工作,实际上是由宇文小麻杆儿的贴身丫鬟宇文晚晴,麾下的一个书社雕版印制的。与其它书社略有不同的是,这个书社采用了活字印刷的技术,实际上的印书成本比起其它的书社要低得多,价格上自然也就便宜了许多。

    书归正传,话说,当宇文小麻杆儿等人终于完成了教材编辑印刷工作之时,这个义学的校舍修建工作也已经基本进入了尾声。

    虽然挂着乐平公主府、南阳公主府、许国公府和武侯府这四府的名头,可实际上,修建义学的大部分资金,都是来源于宇文小麻杆儿的贴身丫鬟宇文晚晴的赞助,另有一少半来自许国公府。至于乐平公主府和南阳公主府,基本是挂个名头而已,只是象征性地拿出了一小部分资金,盖因这两家本身也都不咋富裕。

    不过,这义学校舍修建得确实大气,整整占据了敦化坊一个坊的面积!内里光是教学楼,就有十二栋,教室多达三百余间,此外还有宿舍楼七十二栋,宿舍两千余间,可同时容纳万余师生在其中学习生活。

    饶是如此,宇文小麻杆儿仍旧感觉有点儿紧张,因为,从各方反馈回来消息来看,仅仅是第一波的入学报名人数就已经突破了万人大关!

    这才紧紧是四府及左卫军相关子弟报名,就这么多学生了,那要是等到真正面向全国招生之时,学生总数还不得突破两万人?

    一念及此,宇文小麻杆儿连忙把众人聚到一起,再次紧急开会商议对策。

    就在宇文小麻杆儿为了义学之事忙得头晕脑胀脚后跟直打后脑勺之际,那位大隋陛下杨广,也静极思动,开始折腾了起来!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哈十八”查找本书最新更新!

    第三卷 大业年间(。) 第二百一十一章 使劲儿瞎折腾

    杨广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个相当能折腾的皇帝。

    自从迁都洛阳以来,杨广基本上,就没咋消停。

    先是发两百万壮丁开始修筑洛阳新城,接着又征发壮丁近百万开始挖一条长达两千里的护卫洛阳的长堑,再然后征丁百万余开凿通济渠,然后接着在淮南征丁十余万疏导当年吴王夫差所开凿的邗沟。

    此外,杨广还命人征招了大量的丁夫,在全国各地修建粮仓。其中最大的洛口仓位于巩县,仓城周围二十里,共穿三千窖,每窖可容粮八千石,总容量达两千余万石,此外还有洛阳北的回洛仓,能够容量两百万石,其它比较大的还有卫州的黎阳仓、洛州河阳仓、陕州平仓、华州广通仓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杨广奉行的政策就是,深挖沟、广积粮、高筑墙,标准的备战备荒的准备。

    如果说,上面这些举措,或多或少的,对大隋都还有那么一点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那接下来,杨广的举动那就是纯粹的瞎折腾了。

    这面洛阳城的修建工作刚刚起步,杨广忽又突发奇想,说要建一个皇家园林兼别墅。

    正常而言,人家都当了皇帝了,建个别墅也不算过分,可杨广要建的这个别墅,实在是太大了一些!

    这个别墅,名叫西苑,基本上算是紧挨着洛阳城。

    隋朝时最大的都城自然就是杨坚老头修建的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唐长安城,可大兴城东西宽不到万米(九千七),南北长有八千多米,围着城墙转一圈大概有七十四里多一点儿。

    而这个正在修建的洛阳城呢,论面积,比起大兴城小了许多,大概也就是比大兴城的一半多上一些吧。

    可杨广给自己盖的这个别墅西苑,竟然比新都洛阳城还大!不但如此,这西苑,比起原都城大兴城,都要大上许多!

    大兴城周长七十四里多一点儿,而西苑的周长则有两百里还多!

    也就是说,仅仅这么一个西苑,论面积,就相当于九个大兴城那么大!

    杨广修别墅,可不知是圈下一块地皮那么简单,那些亭台楼舍什么就不用细说了,一句话,精致奢华得令人发指!

    此外,杨广还让人在西苑内掘了一个人工湖,还让人在湖中心搞出三座小山来,名曰蓬莱、方丈和瀛洲。《哈十八。纯》

    自以为当了皇帝了,杨广那是啥事儿都想管,居然要求手下人要把他这西苑弄得四季长春。春夏还好说,基本都有应时的花木,只要注意一下及时拿掉旧花换上新花即可,可到了秋冬时节,草木摇落、万物凋零了,哪里还有什么红花绿叶丫!

    没计奈何之下,有那机灵的就想出了个办法,裁剪锦绣彩绸伪装成花木的样子。可有一点,这些彩绸什么的,虽然不会凋零,可日子一久,也会褪色丫!那就只好换新的了呗!

    要知道,这西苑,可是方圆上百里丫!换一次,那得多少绫罗绸缎丫!

    一个字儿概括,那就是,太败家了!

    修了这么大一个别墅,总不能就杨广一个人住吧?

    可满朝文武,就算想住也没拿资格不是?

    于是,杨广就又开始全天下的搜罗美女充塞宫廷!仅仅是这西苑里面的宫女嫔妃,加起来就比杨广那皇宫里的宫妃还多,佳丽三千都不足以形容其多!

    原本修洛阳城、挖长堑、开运河这三项工程基本就征发了四百多万的民夫,而后各地修粮仓,加起来,大概也征发了数十万民夫,如今杨广再盖别墅西苑,又征发了近百万的民夫。

    如此,仅仅是杨广登基的半年时间里,各种工程加起来,征发的民夫数量可达五百万之巨了!而且还都不是短期工,基本上耗时最短的工程,其工期也都要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

    饶是如此,杨广还嫌折腾得不够厉害,这面西苑刚刚开工没多久,杨广又忽发奇想,说,咱当官的不能犯官僚主义的错误,要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听听老百姓对我们的政府工作是如何评价的,这样才能加以改善嘛!

    于是,打着要下乡考察的旗号,杨广非常高调地宣布,要巡江南,具体巡视的目标就是杨广的老巢江都。

    杨广要巡江都,又不想走着去,也不愿意坐车,于是杨广就想了,这个季节,正适合坐船,既轻松惬意,还能沿途赏花、赏月什么的!

    可是,皇帝出行,总不能坐一艘商人运粮的运输船吧?那样,既不美型,也不气派,更无法体现皇家威仪不是?

    所以,得造船!还是要造大船!造楼船!造龙船!

    皇帝出行,总不能老哥儿一个吧?就算不要三万佳丽全都来相陪,可带上三千佳丽总不算过分吧?这些人也都得坐船吧?

    此外,还要携带一些衣食住行的用具,那些佳丽们还要带胭脂水粉、鼓乐歌舞用具。

    于是,杨广就命人开始造船!

    其中最大的一艘,自然就是杨广坐的御龙舟了!

    这御龙舟高四十五尺(一尺29。6cm),共分四重,长达两百丈(一丈2。96米,吓,比瓦良格长了近一倍!),上重有崐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房一百二十间,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

    总之那是相当的腐败!

    除了杨广的御龙舟外,皇后的翔螭舟,规模也仅仅比杨广的御龙舟小那么一点儿而已,其它的结构、装修什么的,基本和御龙舟差不多!

    此外还有浮景九艘,比御龙舟略小,只有三重,这算是杨广的水殿,如果杨广在御龙舟上呆腻了,就去各水殿是那个逛一圈去!

    除了这些宫廷人物要坐的高等豪华船,外还有随行的文武百官、公主王爷、僧道尼之类的出家人、番外蛮子,以及京城十二卫这些随行护驾的官兵们,这些人也都要坐船陪这杨广出巡的!而且,十二卫这些护驾人员还要带着兵刃马匹不是?

    虽然用不着像杨广的坐船那般奢华,可也要有船可做丫!这些随行之人,全都加起来,可是不下十数万啊!

    于是,杨广大手一挥,命人一口气造了近万艘,这些可全都是给杨广巡视江南用的!

    而且,杨广这工期催得还相当的紧!

    三月份开始,杨广忽发奇想要巡江南,而杨广的要求是八月十五中秋之前他能坐船赶到江都!

    洛阳到江都,何止千里?

    而杨广的龙船这么大,竟然不是靠人来划的,而是靠着纤夫在岸上拉着走的!如此,这速度比起步行来,肯定要慢上许多!一天能走上二十里,就已经算是神速了!

    如果再加上沿途各地方官逢迎逗留,保守估计,这一路上最少要耗时两个月!

    也就是说,最晚在六月份之前,就要把所有的船全都造好,并运到洛阳城!如此,那就只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施工!

    三个月内造一万艘大小船只,其中还包括御龙舟和翔螭舟这种超级航母级别的特大号船两艘,浮景号这种次级航母级别的大船九艘!

    时间紧、任务重,倒霉的便只有那些被强征来造船的民夫了!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哈十八”查找本书最新更新!

    第三卷 大业年间(。) 第二百一十二章 招生爆满

    造船是个苦差事,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这些造船工人都要泡在水里。'‘哈十八。小说‘'

    加上如今杨广这造船的时间要求又实在是太苛刻了,昼夜赶工之下,好多民夫都累得虚脱,身子在水里泡得生蛆、发烂,加之这个年代的医疗条件实在太差,实际上,就算有条件那些监工们也不会管这些民夫的死活,毕竟领导的命令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民夫的性命,真个谁又会关心呢?

    于是,饥寒交迫、病魔缠身之下,大量的民夫病死、累死在了造船场上。

    实际上,不单是造船场上有民夫大量累死病死,挖通济渠和邗沟的这两处工地,每天也都是民夫死伤无数。

    原来,杨广南巡是要经过这两处河道的,所以这两处工地也都把工期催得很急,已经到了完全不顾民夫死活的地步。

    通济渠沿岸一千余里,这一路上,基本上每天都随处可见一车一车的民夫尸体被随便拉到某个Y沟里就地处理掉。

    挖长堑的沿途两千余里,由于工期不是特别的紧迫,倒是比起通济渠这面略微好上一点儿。,可由于贪官污吏太多,到处都有克扣民夫口粮、虐待民夫的事情发生,民夫的生存状况也并不是十分乐观,每天也都有病死、累死人的事情发生。

    唯一好上那么一点儿的就是修筑洛阳城的民夫了,虽然修建洛阳城的工程也比较紧迫,可这里毕竟是天子脚下,那些世族大家们出来包工头们虽然也会贪污克扣粮饷,可不敢做得太过份。

    而且,还有左卫军的宇文小麻杆儿,每天都会让左卫军的一众军士们不定期的到各个工地巡查几次,且美其名曰检查司隶所属社会治安状况。(哈十八。纯文字)

    左卫军的作风那是相当的彪悍,一旦发现众包工头有什么不法行为,所有犯案人员一律抓进左卫军大营关小黑屋。

    尽管这些包工头们背后基本站着某个世族大家,这些世家也会想尽办法把这些包工头们从左卫军中捞出来。

    可捞人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还相当的大!

    更主要的是而这些包工头们本人,被关了几天小黑屋后,基本上都被折磨得呆呆傻傻,近乎精神崩溃,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也没能力为非作歹了!

    所以,洛阳周边,倒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河蟹景象。

    在这种畸形的河蟹外表下,历时三个多月的筹备,宇文小麻杆儿家的义学终于隆重开学了。

    仅仅是报名的第一天,宇文小麻杆儿家的义学就有足足六千余人报名,第二天报名人数虽然略减,可也达到了五千人之多。

    待到三天的报名时间结束,报名的总人数毫无意外地突破了一万五千人,距离一万六千也不过是差几十人罢了。

    面对如此汹涌的入学狂潮,包括宇文小麻杆儿在内,所有人都被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了。

    不过,宇文小麻杆儿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去震惊了,因为,这会儿,宇文小麻杆儿正把手下一众跟班叫到一处,开紧急会议,制定应急预案呢!

    按照原本预定的办学规模,宇文小麻杆儿家的义学总容量也就在万人左右,可目前看来,现有的这些教学设施、教员人数,似乎都远不足以应付目前的情况,就连最基本的食宿问题,也没法完全解决。

    经过宇文小麻杆儿和一众跟班的一番紧急磋商,最终,众人一直决定,把原本设计为四人一间的宿舍改为住六个人,算是勉强把这一万五千多人暂时全都安顿了下来。

    而原本设计的四十人一个班现在也括至极限的六十人。如此一来,三百多间的教室倒是足够了,可桌椅却没有那么多,而且差额还不小。

    最终,还是宇文小麻杆儿想出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既然座椅不够,那就暂时先不上课,而是拉来了一府的左卫军,对所有生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军训。

    有了这一个月的缓冲时间,不但置备桌椅的时间比较充分,甚至还有时间抓一下所有教员的岗前培训。

    唯一可虑的就是,一旦正式面向整个大隋公开招生的话,以义学现在的规模,似乎仍旧远远不够,不但学校面积、教学设施、后勤储备不足,就连任课的老师,只怕也远远不够!

    “要不,我们这义学的规模,暂时就先控制在这个水平,不再继续扩建了,如何?”

    说着话的,是前南陈吏部侍郎,沈君道小老头。

    一面如此说着,沈君道小老头还一面拿眼神直瞟宇文小麻杆儿。

    那厢的魏征、房玄龄、杜入会等人,闻言也都齐刷刷地看向了宇文小麻杆儿。

    事实上,即便是到了如今,魏征等人对于宇文小麻杆儿的办学意图仍是持保留意见的。虽然宇文小麻杆儿说得好听,可在座的人也都不是傻傻,总觉得,宇文小麻杆儿似乎不像是那种全心全意为大隋服务之人。

    可偏偏,众人又看不清楚宇文小麻杆儿此番动作的真正意图,所以只能在心中腹诽一下而已。

    如今沈君道小老头借着此事发问,实则也有想要看清楚宇文小麻杆儿真实嘴脸的意思。

    本以为宇文小麻杆儿会借坡下驴,半推半就地就应下来,没想到,这厢沈君道小老头的话音刚落,那面宇文小麻杆儿便义正言辞地训斥道,“岂有此理!我等倡义学,旨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乃千古善举,岂可因些许小阻便畏缩不前!”

    被宇文小麻杆儿训得有些老脸发红,沈君道小老头连忙转口提出了一个更实质的问题道,“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啊,而且现在的这个校舍,招收这么多的学员便已经到了极限了,再也容纳不下更多的师生了!而且,洛阳城就这么大,我们再想扩建校舍,也未必能找到更大的地方了吧?”

    一旁徐德言小老头也跟着敲边鼓道,“还有,若是我们把义学的规模办得再大,只怕陛下哪里,也会心存芥蒂吧?”

    “唔,此言倒也有理!”闻言立即警醒,宇文小麻杆儿略一沉吟,便有了主意道,“不过,这事儿也并非没有办法。”

    “这样,尔等继续招聘教师,你们有什么私人关系的,只要有学问,人品又不算太差的,尽可都把他们拉过来。还有,教师培训方面也要抓紧,争取三个月后,我们义学要有一千名基本合格的教师。”

    “至于扩建义学的问题,本侯自有办法。”

    说完,宇文小麻杆儿小爪子一挥,便示意众人散会,然后也不待众人开口询问,便自顾自地起身回转内宅去了。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哈十八”查找本书最新更新!

    第三卷 大业年间(。) 第二百一十三章 要建女校?

    关于再次扩建义学之事,实际上,宇文小麻杆儿心底已经有了腹案,那就是把校址选在洛阳城以外。至于具体的校址以及减小规模,宇文小麻杆儿虽然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可还要实地考察一番。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先把这义学的做一个改头换面。

    盖因若是仍以宇文家的名义来做的话,一旦这义学的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即便事先有在杨广那里有过备案,也难免会惹杨广猜忌。

    对此,宇文小麻杆儿的应对方案就是,把这义学挂在乐平公主的名下,让乐平公主出面当校长去!

    回转内宅,宇文小麻杆自然先要到观音姐姐那里去坐陪一会儿,不想正遇到乐平公主和华光华胜两位师太也在。

    觑得时机,宇文小麻杆儿便把自己的想法和乐平姐姐说了一遍。

    出乎宇文小麻杆儿预料的是,在听了宇文小麻杆儿的言语之后,乐平公主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转头看向了一旁的华光、华胜两位师太以及观音姐姐。

    收到乐平公主的眼神,华光、华胜两位师太以及观音姐姐也都各自抬头,相互之间投以问询的目光,然后,不约而同地,四人都点了点头。

    就在宇文小麻杆儿心中狐疑着这四位姐姐在搞什么幺蛾子之际,那厢,乐平公主终于缓缓开口到,“既然是弟弟的要求,姐姐我自然没有不应的道理,只是,这其中有一个难处,还要弟弟你帮忙解决才可。”

    还有附加条件?

    宇文小麻杆儿不由得心中疑惑,略一沉吟便开口道,“有何要求,姐姐单说无妨,只要合理,小弟又能够做到,自然没有不应的道理。”

    “弟弟,姐姐一介女流之身,如此抛头露面,而且还是在一群读书人面前,不大好吧?”

    “所以呢,姐姐就想,如果你那义学里,再办一个女子学院,这样姐姐在出面,不就名正言顺了?而且,咱们家的那些个生意,也需要些明白事理的人打理不是?”

    “虽然现在有乐昌公主和凤儿那丫头负责管理,又有二十名姽婳卫以及姐姐府上的嬷嬷们从旁协助,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况且,以咱们家的家势,这生意将来肯定是要越做越大的,需要的人手也肯定会越来越多。虽然可以招一些外人来帮忙打理,可一些关键的位置,总是需要我们自己人来掌握才好。所以,不如我们自己开个女校,培养一批心腹,如何?”

    闻听此言,宇文小麻杆儿不由得一阵沉默。

    “开女校?这个,乐平姐姐倒是真敢想!”

    原来,北魏以来,北方一直都是有鲜卑血统的关陇世族统治,可是,这些世家也基本都已经接受汉化了。而所谓的汉化,最主要的,还是接受儒家思想的洗脑教育。”

    总体而言,这个年代民风还是比较开放的,也有许多贵族家的女儿也是接受教育的,可让女儿家到外面公开上学的还是非常少见的。一般也就是请个先生或者嬷嬷,在家教授些最基本的孝义礼仪教育,然后就是学个针线女红之类的而已。

    要是谁家让女儿抛头露面的去读书,那多半是要被那些腐儒们用唾沫星给淹死滴!就算不被骂,将来找婆家也会多少有些麻烦。

    更何况,女儿家将来是要嫁人的!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女儿一旦嫁人,那就是别人家的了!所以,干嘛要花费那么大的力气培育女儿丫!有那精力和钱财,还不如全都花在儿子身上呢!

    所以,当乐平公主提出了这个貌似比较无理的要求之后,宇文小麻杆儿也是一阵的沉默。

    见宇文小麻杆儿半晌都不开口,那厢,乐平公主等人不禁心中惴惴。

    四双眼睛迅速交流了一番,最终,还是观音姐姐轻移莲步来到宇文小麻杆儿的身前,伸玉手轻轻握住了宇文小麻杆儿的小爪子,轻声开口道,“夫君不必担心,丽华姐姐不会乱来的!而且,妾身和月仪姐姐、尚乐姐姐也会从旁帮忙的,绝不会给夫君添麻烦的。”

    “嗯?”闻言,宇文小麻杆儿不由得一愣,抬头看向观音姐姐之际,眼中满是狐疑之色。

    也不知是因为本身是才女,冰雪聪明的缘故,还是说因为和宇文小麻杆儿已经结为夫妻,有了心有灵犀的默契,总之,仅仅是收到了宇文小麻杆儿的一个眼神,观音姐姐便已经明白了宇文小麻杆儿的疑问,遂连忙开口解释道,“好叫夫君知晓,丽华便是乐平姐姐的闺名。而华光姐姐,出家之前本姓陈,闺名月仪,华胜姐姐本姓元,闺名尚乐。”

    又犹豫了一下,最终观音姐姐还是开口道,“至于妾身,闺名婺华。”

    “呃……”闻言,宇文小麻杆儿挠了挠头,似乎有些尴尬,可看那脸色,似乎还有点儿惊喜,好像还有一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在里面。

    原来,虽然相处了这么多年,甚至和乐平姐姐、观音姐姐都有了那种实质关系,可宇文小麻杆儿也只知道二人的姓氏,以及以前、现在的身份而已。至于闺名这么私密的事情,宇文小麻杆儿还真就不知道!

    至于华光华胜两位师太,宇文小麻杆儿也仅仅局限于知道这二人的法名,并晓得这二位是自北周皇宫里出来的,而且貌似当初在宫中身份似乎不低,但也仅次而已。

    盖因,这年代,女人的闺名是相当私密的事情滴!甚至,就连很多身份相当高贵之人,甚至在史书上都有留下爪子印的女人,其闺名也大都鲜为人知。

    比如,杨广的老婆箫皇后,李渊的老婆窦氏,那可都是当了皇后的人物,可谓是名噪天下了,可后人写史书时,也不没找到这二位都叫啥名,所以只能模模糊糊地称之为箫氏、窦氏。由此,这女人闺名的保密性可见一斑。

    那厢,眼见观音妹妹把自己等人的闺名全都告诉给了宇文小麻杆儿,乐平公主和华光、华胜两位师太不由得尽皆脸色绯红,半垂着黔首,颇有些不敢看宇文小麻杆儿的意味。

    最终,还是乐平公主反应比较快,强自镇定下来后,连忙岔开话题道,“好弟弟,你倒是表个太嘛?这个女校的事情,你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丫?”

    “嗯嗯,这个嘛,哦……”

    显然,刚刚宇文小麻杆儿有些走神了,没听清乐平姐姐的话,所以,支吾了半晌,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还是观音姐姐善解人意,连忙上前附在宇文小麻杆儿的耳畔,又把乐平公主的话重复了一遍。

    定了定神,宇文小麻杆儿这才心思急转思考起了对策。

    没让几人久等,不过片刻功夫,宇文小麻杆儿便再次抬头道,“有了!这女校的事情,不如改成这样,几位姐姐看一下是否可行。”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哈十八”查找本书最新更新!

    第三卷 大业年间(。) 第二百一十四章 宫廷礼仪学校

    “宫廷礼仪培训学校?”乐平公主等人闻言,不由得大感新奇,异口同声地反问道。'‘哈十八。小说‘'

    “对!就是宫廷礼仪培训学校!至少名义上是如此!”宇文小麻杆儿很是坚定地回答道,“咱们就是要打着从小对娃娃进行宫廷礼仪培=的幌子,开办女子义学!这样,基本就可以避开那些腐儒们的问诘了!”

    “至于具体的招生人数、授课内容之类的,就由我们自己掌握了!可以选用一部分义学通用教材,另外,根据实际需要,你们可以自行设计一些课程。”

    “嗯,当然了,既然名义上是宫廷礼仪培训,这宫廷礼仪的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过也不需要太多,反正到时候你们看着安排,随便找个宫里出来的嬷嬷给她们教一些宫廷礼仪规范也就可以了!”

    “至于其它,你们有什么实际需要,可自行斟酌安排!”

    “这个,貌似,很不错唉!”心底寻思着,乐平公主等人尽皆眼现兴奋之色。

    私底下又是一番的眼神交流,没有丝毫意外,四人尽皆点头表示赞同,于是,乐平公主很是爽快地对宇文小麻杆儿点了点头道,“如此,那就依弟弟的意思办!咱么就搞这么一个宫廷礼仪培训学校,到时候姐姐我亲自出面担任校长!嗯,还有,弟弟你那个义学,也一并交给姐姐吧!保管没问题!”

    “嗯,还有个事情,可能也要姐姐出面才好。就是,那个,义学那面报名的人数太多了,以至于原本的校舍,已经容纳不下了!所以,小弟我想再买一块儿地兴建新的校舍。”

    “如此一来,那义学的规模太大了,显得有些张杨,怕惹陛下不喜。(哈十八。纯文字)所以,小弟我想在洛阳城外,再重新找一块地方,建一个更大的校舍。姐姐的宫廷礼仪培训学校,到时候也可以一并建起来。只是,这买地建新校这些事情,只怕还是要借着姐姐的名义来做,不知姐姐意下如何?”

    终于得偿所愿,可以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了,对于余下来的这些许小事,乐平公主并没有很是在意,轻轻一挥纤手,便同意了。

    倒是一旁的华光师太,忽地又想起一事,?


热门小说推荐: 剑来 圣墟 夜天子 斗破苍穹 永夜君王 斗罗大陆 情欲超市 大团结 乱伦大杂烩 乱伦系列(未删节)